跟大家分享一個我一直在用的 代辦清單軟體 #Things 。這套軟體是我在八年前發現的,當初為了讓自己工作更有效率,我找遍了所有 App Store 上面的 To Do List 軟體,每一個都試用一下… 最後才選擇了 Things 這套軟體。
之所以會選擇 Things 這套軟體是因為他不但設計簡潔、美觀,同時也可以很方便的在不同設備中同步。當然上述這些條件也只是低標!最重要的是他的客製化 “頁籤分類“ 以及 ”專案模式“。非常適合接案者跟創業的人使用!
一開始我使用了 Things 預設的分類,感覺非常簡單易懂!而且也非常有邏輯性,適合一開始使用代辦清單的初學者。而且 Things 這套軟體的內建入門教學也非常貼心的分成 iphone / iPad / Mac 三種版本供入門者學習。讓你不會因為突然想要變得有效率,搞得自己頭昏腦脹。關於這點是我當初在其他代辦清單軟體上看不到的貼心。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我自己在選購電腦的一些想法!因為自己工作的關係,我已經使用了長達七年以上的蘋果電腦系統了。在中間也曾經使用了 MacBook Pro / Mac mini / Mac Pro / iPad 等商品。在工作的應用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一點小問題,想說把這些點提出來跟大家討論,也可以讓想要入蘋果坑的你能有一個大概的方向。雖然每個人的狀況跟想法不同,但也許透過我的分享可以讓你更確切的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以及該怎麼選擇才能發揮目前資金的最大效益。
首先什麼樣的人適合用 Mac 電腦?我個人覺得如果你不是自雇者,或是公司系統全都使用 Windows 系統的話,建議還是使用 Windows 或是 Pc 就好了!這不是職業歧視,而是這樣對你來說可以省下不少麻煩,而且同時也可以省下解決衝突的時間!想想如果同事之間要過檔案或是簡報專案,但你的電腦卻無法開啟..或是需要另外再裝一套 WIndows 系統在蘋果電腦中,這樣不是反而自找麻煩嗎?花了錢卻沒有比較方便,還要同時適應兩套電腦的鍵盤以及快捷鍵!(當初我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才把自己的 PC 賣掉的.. 因為不喜歡打字的時候鍵盤位置不同的尷尬感 )
以我過去的經驗來說,自己算是一個重度使用者,很多時候我的電腦即使沒有在使用,也會開著轉檔影片或是音樂,甚至經常 24 小時沒有關係。也因為這樣我很擔心那個筆電的電池會膨脹或是壞掉,也因此才轉到 Mac mini 的陣營。因為這樣我就可以 24 小時的放心讓我的電腦工作,還可以避免把電腦帶出門所遇到的一些意外。
另外,使用 Mac mini 還有一個好處是他可以很輕鬆地移動,即使今天我要出國工作,我也可以帶著我的電腦在國外繼續工作,只要有一台小的螢幕就可搞定了。2~3 年後如果想要升級新的蘋果電腦的話,也可以很輕鬆的轉售,不只是運送方便,而且多數的人比較不會介意二手 Mac mini 的外觀。
最近我自己也把 iPad mini 賣掉換了一台 iPad Pro,正在適應怎麼樣讓他可以發揮更大的效能。之前的 iPad mini 主要是拿來閱讀一些雜誌或是說明書,本來想說可以帶出門在公車上看,結果後來發現要一直交換手機跟平板真的滿不方便的,下車時經常會來不及把 iPad 收進包包中。所以乾脆就把它賣了,換一台可以使用二代 Apple Pencil 的 iPad Pro 來試試看有沒有什麼新的火花。
另外,我也錄了一集 Podcast 跟 YouTube 影片分享我自己在使用 Mac 電腦製作音樂的一些心得。如果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看看下面這部影片!
感謝您的閱讀與分享
雖然最近很久沒有更新這個網站的文章了,也還在思考 Blog 與 YouTube 之間的更新平衡。如果你還是喜歡閱讀 Blog 的方式來吸收資訊的話,也歡迎留言讓我知道。畢竟有時候這個世界總是跟自己想的不太一樣,如果有更多聲音可以參考也是件好事。
後來轉向使用 Google 雲端的原因主要是聽說它備份的上傳下載速度似乎是目前所有業界來說最快的;而且當我要與學生遠端同步資料時,它可以簡單的透過 e-mail 同步( 經過實驗證明,多數的人都會有一個 Google 帳號 )但過去在 Amazon 的經驗是如果要跟他人分享資料的話,就必須手動寄送檔案連結給對方,不能像 Google 一樣可以在雲段建立共享空間,只要設定一次,之後的資料都可以自動同步,不需要再一次的寄送檔案連結、或是請對方再去翻找當初你寄給他的檔案下載連結。
雖然說 Google 的雲端服務價格比 Amazon 貴了些,但因為當時我在申請網站信箱服務時有一個無限容量的 Google 雲端硬碟空間、所以就把所有上課的資料,以及講義都備份到 Google 雲端上去了,如此一來也方便跟學員之間做資料的交換。在這裡也要提醒大家,“備份硬碟不是永生的” 凡是所有你不想遺失的資料請同步傳到雲端;關於那些不想上傳到臉書公開的影片、照片就還是本地保存吧。
不同性質的服務需要不同功能的應用
另外,關於 Mac 跟 iPhone 的同步,目前也是有購買 Apple 的雲端共用空間服務,在台灣 50 G 空間的費用是新台幣 30 元,但是我覺得蘋果電腦真的是很會賺錢的攻勢!他就是要你越用空間越大然後跟你收越多的費用;這樣一來他就有更多穩定的現金流 。
會這樣說是因為蘋果的雲端備份空間呢…基本上是不能完全的放在雲端上的,你如果要預覽與使用就必須下載下來,但如此同時呢,也會佔用你電腦上面的空間(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打開你的 Mac 電腦左上角的 “關於我的 Mac 查看” );有的人可能會以為購買了 Apple 雲段空間就可以不用再煩惱空間的問題了,結果沒想到你必須要買更大容量的手機、更大的電腦硬碟才可以把你雲端的資料全部同步上( 最煩的是它沒事就會想盡辦法讓你把電腦的東西往雲端上傳,不知不覺你的雲端就又滿了 ;所以在點擊任何彈跳視窗前請務必讀取內容再按下確認 )
關於這一點的話呢 Google 的雲端空間是不需要下載到電腦本地,就可以瀏覽到網路上所有資料。所以我可以在離線的狀態下,觀看 Google 網路上所有的資料夾、以及不同資料夾裡面的檔案。在這一點來說,amazon drive 的經驗就不是很好,他們在手機 app 與裝置之間的瀏覽體驗很差,曾經重刷了好幾次,但看都無法同步、觀看。
在我目前的使用經驗下 Apple 的 iCloud 只租用最小的空間額度 50 G 應該就非常夠用了,主要同步的內容還是以手機 App 的資料為主,個人是不會把照片跟影片上傳雲端同步的人,主要同步的資料還是以 Pages / Numbers 等文書資料為主。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