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Page
從紙本筆記到 Evernote 手機電腦同步… 十年下來的筆記使用心得

從紙本筆記到 Evernote 手機電腦同步… 十年下來的筆記使用心得

打從開始買文庫本來記錄筆記到現在應該也過了十幾年了吧?在那個還沒有智慧型手機的年代,想要記錄一些想法或是寫寫隨手日記什麼的…唯一的方式就是買一本隨身筆記本。而且筆記本的尺寸還必須非常講究。A4的筆記本雖然空間比較大、但其實並不方便攜帶;相對的實用效率也會大大降低。

關於筆記本的尺寸

個人認為最剛好的筆記本尺寸,應該是 A6 或是可以塞進口袋的大小。這樣的話不論你是輕便的出門吃個早餐或是出門旅行,都可以隨手一抓就帶著筆記本出門。而且最好同款的一次就多買幾本,這樣未來如果要收藏過往的筆記本時也會比較好整理與擺放。

但是像這種 A6 的筆記本千萬不要貪心買到太厚的本子;因為這樣在書寫時會無法完全平放,以至於造成在做筆記時不好書寫的情況。

過去好幾年來我一直習慣使用這種尺寸的隨身筆記

Evernote 筆記本

iPhone 崛起、以及智慧型手機越來越發達的轉變下…有一陣子我非常熱衷於手機軟體版的數位筆記方式。不但可以隨時隨地記錄、還可以快速的同步到手機與電腦。等於是你可以把所有的想法都記錄在一起,而且支援快速搜尋、查找、掃描文件等功能。對於那時還有在使用掃描機掃描文件的我來說,真的是非常方便!(現在的手機掃描功能已經可以完全取代掃描機了…)

而那時在所有筆記軟體中最紅的就是一款叫做 Evernote 的數位筆記軟體。當初我和創業夥伴也都是使用這套軟體在進行資料上的交流、使用起來也非常方便。唯一缺點就是當你在超出一定容量、或是想要在更多裝置同步時,就必需要支付月費來享有更多更高階的功能。

但後來蘋果幾乎把所有 Evernote 的功能都複製到他們的服務當中…現在的備忘錄不但可以繪圖、嵌入照片、還可以連結手機掃描文件。而且還可以透過 iCloud 同步於所有的蘋果裝置。這讓我突然有一個想法「是不是該取消 Evernote的訂閱、把資料都移轉到 iCloud中?」一樣差不多的功能使用越多軟體要記得功能也就越多,如果可以簡化工具簡化流程,我想在查找資料時應該也會更加精準、快速才是?

而且 Apple Store 雖然有很多很棒的軟體,但如果每一樣都要支付月費的話,長期下來也是一個不小的開銷。所以…如果內建的備忘錄功能或是 Pages 可以取代現用的筆記軟體的話。也許是該花點時間去研究如何將該軟體結合到目前的工作流程當中了。

未來我希望自己可能抓準時間,更經常性地跟大家分享一些可以讓人生變得更好的一些筆記內容。

關於 蘋果內建 的使用入門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從小看了太多日本人寫的資料,不知不覺對於整理資訊這件事情稍微有點熱衷…。這次也把一些常用的快捷鍵都先了解一下;這樣未來在使用時也可以更有效率些。

以下就是順便幫大家整理的快捷鍵:

快速開啟備忘錄 fn + Q

快速隱藏其他內容 Command + Option + H

新增備忘錄 Command + N

顯示總備忘錄 Command + 0

嵌入檔案: Command + Shift + A

大標題:Command + Shift + T

標題:Command + Shift + H

子標題:Command + Shift + J

內文:Command + Shift + B

文字全部等寬:Command + Shift + M

項目列表 Command + Shift + 7

破折號列表 Command + Shift + 8

編號列表 Command + Shift + 9

檢查表 Command + Shift + L

搬移列表順序:Command + Control + 上下

插入表格:Command + Option + T

新增列表的方式:

輸入*+空格

輸入- +空格

輸入數字 + .

幫文字加上連結 Command + K

最近開始導入 Mac 跟 iPhone 內建的 備忘錄 到我的工作流程中

關於筆記的整理心得

從過去到現在我也使用過不少的筆記相關軟體,像是 Day One、Markdown Composer 2 、Ulysses 、Evernote、Pages、Simplenote …等軟體 。一開始通常都是基於好奇,想要研究看看不同軟體之間的差異;但後來發現 “越多不同的軟體,資料就越散亂”,如果哪天要找一些文字相關的資訊,卻忘記寫在哪個軟體裡也是非常麻煩的一件事。

所以,未來我打算把過去的一些筆記資料做一個整理,一邊整理、一鞭看看有什麼東西可以寫到 Blog 跟大家分享的。希望在這樣的過程中找到最合適自己的筆記方式。

不曉得大家都怎麼紀錄筆記的呢?你有用過 Evernote 嗎?你覺得它現在最值得訂閱的功能是什麼?請在下方留言區與我們分享!

感謝您的閱讀與分享

不曉得看完你有什麼想法?如果有什麼好的想法的話也可以在下方留言讓我知道~ 希望在 2023 年大家也能成為正好的自己!最後~~~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用的話,也可以在 Sarari 瀏覽器按下 Command + Shift +D 加入閱讀清單收藏呦!

-關於我– 

大學畢業後就開始從事一對一吉他教學的工作,2012 年 6月左右租了一間工作室開始教人作曲、編曲、用電腦製作屬於自己的音樂。2021 年因為疫情的關係,把個人工作室收起來..希望未來可以在世界各地從事遠端教學的工作、並且嘗試在 YouTube上面製作影片,在網路上跟大家分享這些年來學習的事物、以及機車旅行的故事

順便推薦一個我目前正在使用的 Mac 資源整理工具:CleanMyMac

iG / FB / Twitter / YouTube

關鍵字與 Hashtag 的策略以及整理方法

關鍵字與 Hashtag 的策略以及整理方法

在開始有了 “要認真創業” 的想法之前,我就曾經寫過一份關於網路創業的計畫書。該計畫的內容包含:”誰需要知道我是誰?” “他們要怎麼得知我是誰?” “他們為什麼需要知道我是誰?” 以及該如何建立個人或是工作室的品牌形象…等等。

但在最近看完了 “一擊奏效的社群行銷術” 之後,又再一次燃起那股 “對於行銷的熱情”。就如同書中所說的:「行銷很難,而且越來越難。但我們沒有時間去緬懷過去,或自怨自哀,顧影自憐一點用都沒有」只要我們不向這些挑戰低頭,持續地保持警覺並且利用這些改變創造優勢,就能瞬間把其他行銷團隊甩得遠遠的。

沒錯,別人會追趕上你;但你得向下一個目標前進。

因為你就是一個品牌,你所做的一切就代表了你自己!

所以今天抽空再次開啟 2015 年的那份計畫書,回頭檢視過去所寫下的每一字一句,思考著該如何朝下一個目標繼續前進。

關於:關鍵字 & hashtag

正因為要寫這篇文章的關係,我快速的查了一下資料:原來 Hashtag 在一開始是由一名 Twitter 用戶所提案的一項新規則 ,後來就連 Facebook 、Instagram 也都開始沿用這項功能。透過 Hashtag 我們可以標記貼文中的關鍵字,讓更多擁有相同興趣的用戶能夠探索到我們的貼文內容。有點像是 Mac 電腦裡面的 #跨資料夾標籤,可以跨越 資料夾的限制,找尋擁有相同關鍵字的資料。

而在 Facebook 與 Instagram 甚至是 Twitter 中 #hashtag 都擁有跨用戶搜尋相同話題的功能。你可以透過點擊 #Hashtag 來找尋最新的相同話題,只要該貼文是以公開的形式張貼,全世界的用戶都能夠看到該則貼文。

舉例來說,如果我看到 2018 世界盃足球賽 的貼文,而貼文中也有標記 #2018世界盃足球賽 的hashtag ,只要我點擊該 Tag 的連結,就可以看到更多關於 世界盃足球賽 的相關動態消息。

多多善用 Hashtag 不但可以激發寫作靈感,還可以相似的話題與貼文動態。
多多善用 Hashtag 不但可以激發寫作靈感,還可以發現更多相似的話題與貼文動態。

但在台灣真的會利用 Hashtag 的人好像並不多,多數的人只是會在臉書的貼文上加標籤,但是真的會用 #標籤 去找資料的人好像很少,或者是說因為標籤的濫用,導致於標籤的可信度與相關性反而變得不太高。反而有點像是個人的 分類標籤 或是 加重字體、語氣。

如何更有效的使用 Hashtag ?

為了更有效的使用 Hashtag ,我上網 Google 了一下關於 Hashtag 的資料,順便了解一下,其他人 或者是 其他國家的人是怎麼使用 hashtag 的?

在一份 日本 的 Hashtag 文章中有寫到 Hashtag 的活用法:

  1. 同じことに興味を持った人たちと、共通の話題で盛り上がれる
    ( 與擁有相同興趣的人,討論共通的話題 )
  2. 他のユーザーがハッシュタグで検索することで、自分の投稿を見てもらえる
    ( 讓查詢 Hashtag 的用戶有機會看見自己的貼文 )
  3. 人気のハッシュタグから旬の話題がわかる
    ( 從人氣 Hashtag 排名中,了解最近熱門的話題 )
根據不同平台的規則不同, Hashtag 的使用上也有些許的差異;例如:雖然像 Facebook 的 # 可以使用全形字體,但是一但貼文轉到 Instagram 或是 Twitter 可能就會失效了!
根據不同平台的規則不同, Hashtag 的使用上也有些許的差異;例如:雖然像 Facebook 的 # 可以使用全形字體,但是一但貼文轉到 Instagram 或是 Twitter 可能就會失效了!( 另外如果關鍵字中間插有標點符號,Hashtag 也會失效 )

以及 Hashtag 的正確使用方法:

  1. 投稿の内容に沿ったワードを選ぶこと
    ( 根據投稿的話題,選出相關的關鍵字來當作 Hashtag )
  2. ひとつの投稿にハッシュタグは多くても2~3個程度とすること
    ( 在一篇投稿中最多使用 2~3 個 Hashtag )
  3. 長すぎるハッシュタグは使わない
    ( 盡量不要使用太長的關鍵字 )

以上轉載至:BIGLBE

當然所謂的正確用法,也只是該作者的個人認知,熱心的提供給各位參考。而我個人則認為關於上述的使用方法,應該可以根據國情的不同,以及實際的情況與策略來做些調整。比如說:當你想挑戰的關鍵字很競爭時,可以試著用長一點的關鍵字,來統整自己相同性質的文章。關於這點也與 Google 的關鍵字策略有些雷同。( 你得先從容易進攻的地方下手 )

寫到這裡我也開始再一次的思考未來要怎麼 “更有效的使用關鍵字與 Hashtag” ? 於是我把 2014 年寫的 “SEO 行銷策略計畫” 再次來出來檢視,看看在過去所有的關鍵字中,有沒有什麼關鍵字已經脫離我目前的方針或是路線的、是否該繼續使用該關鍵字? 又或者在當初的這些關鍵字裡面,有哪些優先順序需要做調整的?( 當然在想怎麼操作關鍵字之前,要再次確認自己要吸引的目標族群、客戶是什麼樣的人 )

要怎麼擬定你的關鍵字策略?

如果你也在思考要怎麼擬定你的關鍵字策略,我在此也分享一些我目前的想法。雖然我不知道結果會如何,但我相信自己的分析;而且成長就是在不斷錯誤中做修正!總是得試了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

在開始寫部落格或是建構網站之前,可以利用 心智圖軟體 稍微整理以下未來想走的方向,再把你的關鍵字置入到貼文以及網誌內容中。
在開始寫部落格或是建構網站之前,可以利用 心智圖軟體 稍微整理以下未來想走的方向,再把你的關鍵字置入到貼文以及網誌內容中。

mrwuli.com 的關鍵字策略

  1. 依順序從 2個字 的關鍵字開始想,再來就是 3個字、 4個字 ,以此類推
  2. 在想出來的關鍵字中找出對你的收益最有利的關鍵字、並排列順序
  3. 找一個數位筆記本把它記下來! ( Ex: Evernote 、 SimpleNote 、 Ulysses )
  4. 調查所有的關鍵字中哪幾個最熱門?
  5. 在你未來的貼文、文章中置入這些關鍵字。

好了~ 下一步就是開始創造屬於自己的內容拉!不然只有想,而沒有去做;一切都只是空談對吧?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到一個段落了,如果你也對網路行銷、內容行銷、SEO 關鍵字有興趣的話,歡迎留言發表你的想法~

 

SaveSave

SaveSave

心得分享:如何用公司的概念來整理你的電腦檔案資料!

心得分享:如何用公司的概念來整理你的電腦檔案資料!

距離自己規定的更新時間已間隔兩週了…有點嚴重拖稿;總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最近在規劃的 “數位資料分類與管理”。

為什麼你必須要好好整理你的電腦資料?

不曉得你有沒有過幫別人重灌電腦的經驗呢?會這樣問..是因為在進入這次的主題之前,想先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 以前我每次幫家人重灌 Windows 電腦時都有一個困擾,那就是被當事人詢問 “誒?啊我的某某檔案怎麼都不見了!” (阿溫丟咖雖小優????)

有經驗的人都知道,在重新安裝 Windows 作業系統之前,“一定要先備份好電腦裡的資料”,不然所有檔案就會在重灌後消失殆盡了????(除非你是非常厲害的工程師..或是使用 Mac 的 Time Machine 功能,才有可能將檔案救回來~)

定期使用 Mac 的 Time Machine 功能可以減少重灌後檔案遺失的風險!
定期使用 Mac 的 Time Machine 功能可以減少重灌後檔案遺失的風險!

但即使我每次都有問說 「你有什麼資料是要留著的?」,對方也說不清楚;為什麼說不清楚呢?因為很多人根本就沒有整理電腦資料的習慣,整個桌面都是滿滿的臨時檔案,想要的影片、圖片全部都抓下來,也不知道下次還會不會再打開來看,總之就先放在桌面吧~(你身邊是不是也有這樣的人呢?)

因為這樣的習慣,很容易導致再大的電腦空間都不夠用的情況、想要備份的時候,分不清楚什麼檔案是需要留下的、或是電腦內留了一大堆垃圾而不自知… ????

為了避免上述的這些困擾,今天開始就一起好好整理一下電腦內的資料吧?

什麼樣的人需要定期整理電腦內的資料?

嚴格說起來,每個人都應該養成定期整理資料的習慣、即使不是天天整理、每隔一段時間也要稍微整理一下;就像家裡的環境…如果你一個人住,又不自己動手整理?那一年後應該會變成日本黃金傳奇節目中的垃圾堆吧 ????

自己的電腦、當然要自己整理啊!不會連電腦都要老媽幫忙整理吧?(這對男孩子來說…應該會有點尷尬吧????)

話說回來好像只要是主管、講師、或是頂尖的從業人員.. 都非常有一套自己整理方法…

雖然 Mac 電腦已經幫我們做好簡單的分類了,但在檔案越來越多的同時,確實還是需要定期整理的!
雖然 Mac 電腦已經幫我們做好簡單的分類了,但在檔案越來越多的同時,確實還是需要定期整理的!

整理好電腦內的資料會帶來哪些好處?

有經過整理的資料、除了可以讓我們更有效率的工作外,也可以幫助我們的思緒變得更加清晰;在重灌電腦的時候不會忘記備份需要的資料、當需要調出相關檔案時,也可以快速地找出相對應的資料。

以我個人的情況來說,之前在教課時經常會有 … 「啊、我那個檔案忘記放在哪裡了.. 讓我找一下 .. 等我一下唷~」

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一再的發生、浪費了寶貴的上課時間,因此開始有了想要好好整理檔案的想法..

上圖是我在教課時所使用的講義資料分類方式;除了依照領域的內容進行分類外,還有用編號的方式在修正資料夾的排列順序。
上圖是我在教課時所使用的講義資料分類方式;除了依照領域的內容進行分類外,還有用編號的方式在修正資料夾的排列順序。

話雖如此… 但是該怎麼整理呢?

雖然下定決心想要好好整理電腦內的資料;但對於從來沒有整理資料的人來說…也許會有點難度? 所以才想說在這裡跟大家聊一下自己曾經使用過的一些方法..????

公司部門分類法

過去曾經看過一本關於設計的書,該書的作者是以公司的部門在分類電腦內的資料;比如說 企劃部門、研發部門、財務部門、廣告部門、檔案室 .. 等等。

於是我開始效仿這樣的方式在進行電腦的資料分類,在 ”企劃部門“ 中我放了大學的 PDF 報告、還有自己整理的筆記 與 MindMap 檔案。

”研發部門“ 內則放一些設計相關的參考資料、或是收集到的一些文字排版相關資訊..再延伸一點其實也可以放一些教學影片或是自學的講義。

”財務部門“ 裡放的當然就是一些金流相關的資料了;不過後來很多 ”房租收據“ 或是 ”管理費收據“ 以及 ”Apple 相關產品發票“ 我都會直接用 Evernote 掃描後,統一放在一個文件裡,文件名稱就分別命名為 ”房屋收據“、”管理費“、”發票“ .. 等等。

另外 ,”檔案室“ 裡面則是一些比較散亂的檔案 … 像是 “文書資料” 啦或是 “側錄音檔” 、”影像檔案“、”設計或音樂素材“ .. 等等。

用公司部門來分類還有一個小小的好處.. 那就是會有一種自己是大老闆的自我涼好感????。(資料夾盡量不要超過 5 ~ 10 個)
用公司部門來分類還有一個小小的好處.. 那就是會有一種自己是大老闆的自我良好感????。(資料夾盡量不要超過 5 ~ 10 個)

不要依檔案的類型來分類資料

還有一點小小的心得是.. 「雖然照著上述的分類方式整理了好長一段時間,但似乎還是有點怪怪的?」

後來我發現 ”資料夾的分類,不應該根據檔案類型來分!“、也就是說,不應該分成這些檔案是用 Photoshop 開的、還是這些檔案是 Illustrator 檔..這樣的分類方式;而是根據檔案的領域來進行分類。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曾經用檔案類型的方式來分類電腦繪圖的資料.. 但後來發現這樣的分類方式並不是很方便~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曾經用檔案類型的方式來分類電腦繪圖的資料.. 但後來發現這樣的分類方式並不是很方便~

比如說如果是工作上的資料,可以按照客戶或廠商的名字來進行分類、而自己的筆記或是紀錄資料則可以依照相關的領域名稱來分,如:設計、音樂、或是英文、日語課程 .. 之類的資料夾名稱。

以我的案例來說,過去我會把電腦內的樂譜檔案分成 PDF 檔案或是 JPG 檔案,有一天突然驚覺這樣的分類很沒有意義???? ;因為當我要開啟樂譜檔案的時候, Mac 其實會自己幫我選擇要用什麼程式開啟…那幹嘛還要去分類檔案的格式呢? 而且在 Finder 裡也有依據檔案格式來排列的顯示模式、甚至可以搜尋特定檔案格式與名稱啊~ (真是傻傻的????)

後來我把所有的 PDF 都放到 iBook 來統一管理,再用藏書的方式來進行 PDF 的分類。
後來我把所有的 PDF 都放到 iBook 來統一管理,再用藏書的方式來進行 PDF 的分類。

多使用跨資料夾的標籤來進行分類

在 Mac 裡還有一個很方便的標籤功能,可以讓我們進行掛資料夾的分類;也就是說如果你將資料以不同的客戶或是廠商進行分類時,也可以在相似的檔案中下一個相關的標籤… 例如:#合約 #請款單 #發票與收據 這樣的方式來進行跨資料夾的分類。

以我的案例來說,我有下過的標籤有包含 #客戶資料 #購買憑證 #報價單 #行銷策略 #套版素材 #音樂理論 .. 等等的跨資料夾標籤。????

利用標籤可以透過跨資料夾的方式來瀏覽檔案;標籤下的好真的很重要,我自己也還在學習如何下一個 “好標籤” ..
利用標籤可以透過跨資料夾的方式來瀏覽檔案;標籤下的好真的很重要,我自己也還在學習如何下一個 “好標籤” ..

跨裝置的檔案整理方法

除了資料夾的分類外,現在的行動裝置越來越多了,甚至還有雲端的資料… 究竟什麼資料應該放桌機、什麼資料應該放筆電或是外接硬碟呢?

以我的案例來說.. 目前的裝置有一台 MacBook Pro、三顆外接硬碟(兩顆桌上型的 WD 2T 硬碟、一個隨身攜帶的 thunderbolt 2T 硬碟),在雲端空間服務中,目前有使用 iCloud、DropBox 、還有 Amazon Cloud。

MacBook Pro & iMac or Mac mini 應用

在 MacBook Pro 裡我會放經常使用的檔案、以及應用程式必須要用的相關資料;以及臨時性的檔案.. 例如:當週新增、尚未分類的檔案。

學會利用 Mac 的內建搜尋功能 Spotlight 功能搜尋檔案,可以挖出很多未分類、或是想不起來放在哪裡的資料。
學會利用 Mac 的內建搜尋功能 Spotlight 功能搜尋檔案,可以挖出很多未分類、或是想不起來放在哪裡的資料。

隨身的外接硬碟應用

在 thunderbolt 硬碟中則是放置 ”備份檔案“ (像是 Time Machine 資料夾、或是需要備份的文件)以及需要跨不同電腦使用的檔案。

硬碟的類型有很多種,可以根據自己的預算來選擇合適的硬碟;想要享受超高速的快感可以選 SSD 、如果想要便宜又大碗可以選擇 HDD 的傳統外接硬碟!
硬碟的類型有很多種,可以根據自己的預算來選擇合適的硬碟;想要享受超高速的快感可以選 SSD 、如果想要便宜又大碗可以選擇 HDD 的傳統外接硬碟!

雲端空間服務應用

關於雲端硬碟的部分… 過去曾經想過把它當作 “雲端備份” 用,但後來發現,即使使用光纖網路.. 要將全數的檔案上傳到雲端真的太花時間了,而且在整理資料夾時也不是很方便?(但如果你有更方便的整理方式也請告訴我 ????)

在所有的雲端空間服務中,我比較喜歡 DropBox 與 Amazno 的服務與介面,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一下文末的連結文章:“懶人包:5 大雲端硬碟服務、價格總整理”
在所有的雲端空間服務中,我比較喜歡 DropBox 與 Amazno 的服務與介面,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一下文末的連結文章:“懶人包:5 大雲端硬碟服務、價格總整理”

所以..後來我想還是把雲端硬碟定位在跨裝置應用服務比較假檔,例如把 ”需要隨時取用得資料“、或是 ”絕對不能遺失的檔案“ 先上傳到雲端硬碟中;如此一來即使沒有帶隨身碟出門,也可以透過網路下載、瀏覽需要隨時取用的資料、同時達到雙重備份的效果。

感謝你的閱讀與分享

以上就是我在資料分類的一點點小小心得,如果你剛好看到這篇文章,認為這些資訊有點幫助,歡迎你分享給身邊需要的朋友;如果你覺得有更好的資料分類方法,也歡迎你在下面留言跟我分享~

再次感謝你的閱讀 ~ 祝 平安 順心????

註:喔對了! 如果你對於電腦音樂的製作流程也感到興趣的話… 可以參考我另一個網站: LiSWEi.com ,在那有很多關於電腦音樂製作的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連結

分享:如何讓 iBook 內的 PDF 檔案自動同步到 iPhone 與 iPad 中?

如何將 DVD 光碟的內容複製儲存到 Mac 電腦中

懶人包:5 大雲端硬碟服務、價格總整理

Finder 快速入門:更有效率的管理你的檔案!

身為 Mac 用戶,你不可不知道的 24 個 Spotlight 搜尋技巧!

經驗分享:不同版本的 Kindle 到底差別在哪裡?

經驗分享:不同版本的 Kindle 到底差別在哪裡?

因為經常看日文書籍的的關係,最近又敗了一台新的 Kindle PaperWhite||| 這篇文章主要的內容是想分享一下,自己在使用過 Kindle 一年後的經驗,以及比較手邊日版 Kindle 與 美版 Kindle PaperWhite 的差異性~

為什麼書蟲們都需要一台 Kindle?

最近又買了一台美版的 Kindle PaperWhite ,順便分享一下自己一年多來的使用心得。
最近又買了一台美版的 Kindle PaperWhite ,順便分享一下自己一年多來的使用心得。

輕巧方便攜帶

一開始會想要一台 Kindle 是因為自己經常閱讀日文書籍的緣故,想說有了 Kindle 的話..就算沒辦法經常去日本逛書店、也可以在 Amazon 上購買到自己喜歡的相關書籍!除了方便購買外、價格上也便宜很多;買過日本原文書的人應該都知道…在日本的專業書籍,動不動就台幣 1,000 起跳!雖然在排版以及封面設計上都很精美、嚴格說起來也不算貴…但出國要帶一堆書回來也不是普通的重啊!

而且如果是專業的 “音樂工具書”、或是 “設計相關書籍” 通常都很厚重;如果能把他們全都裝在 Kindle 裡的話,每天出門前就不必煩惱今天要看哪一本了!也可以避免再遇到 “背了一本厚重的書出門、卻沒有時間看的窘境..”(哥只是單純健身)

Kindle 的大小其實就跟文庫本差不多大,大約是 A6 的尺寸,拿在手裡其實不會太大;臨時要收起來的話,也可以直接放到牛仔褲的口袋裡。
Kindle 的大小其實就跟文庫本差不多大,大約是 A6 的尺寸,拿在手裡其實不會太大;臨時要收起來的話,也可以直接放到牛仔褲的口袋裡。

一台 Kindle 的重量幾乎不到 200g ,最初階版的 Kindle 比 iPhone 還輕,即使拿在手上好一段時間也不會感到手酸、不適,每天放在包包裡也幾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長期閱讀不傷眼

喜歡閱讀的人應該都會有經常覺得眼睛疲勞的感覺吧?尤其是長期使用平板、電腦的人應該更有感觸;因為螢幕光源的關係,就算配了藍光鏡片,其實還是蠻傷眼睛的…

這張照片是剛拿到 Kindle 還沒開機時的畫面,沒有觸碰的話,看起來真的很像再生紙的質感?
這張照片是剛拿到 Kindle 還沒開機時的畫面,沒有觸碰的話,看起來真的很像再生紙的質感?

拿到第一台 Kindle 的時候,當下一個感觸是…“看起來真的蠻舒服的耶”;不但不會有反光、也沒有刺激的光源;即使長期閱讀一兩個小時下來,也不會像看平板或是電腦那樣感到強烈的不適感。

在不同的 Kindle 版本中到底有什麼差異?

照片左邊的是最近新購買的 黑色 美版 Kindle PaperWhite |右邊的則是 先前委託親戚購買的白色日版 Kindle。
照片左邊的是最近新購買的 黑色 美版 Kindle PaperWhite |右邊的則是 先前委託親戚購買的白色日版 Kindle。

版本的差異請看下圖:

此圖是針對 Kindle 的各種版本做一個簡單的分析,同時還有一些個人在使用上的一些心得與觀察,提供給大家參考~
此圖是針對 Kindle 的各種版本做一個簡單的分析,同時還有一些個人在使用上的一些心得與觀察,提供給大家參考~

在 Kindle 的四個版本中,個人覺得差異最大的部分…應該還是在 LED 的輔助光源吧?首次購買的基本版 Kindle 雖然最輕,但是沒有輔助光源,晚上在戶外閱讀時眼睛會有點吃力…;如果你是閱讀慾望超強的書蟲的話,建議還是買 Kindle Paperwhite 的版本,這樣即使半夜走在路上沒有路燈,也可以舒適的閱讀。

Kindle PaperWhite 不只是在解析度上比之前的 Kindle 來得高一些,在想顯示上也比較不會有殘影;最重要的是有 LED 輔助光源!
Kindle PaperWhite 不只是在解析度上比之前的 Kindle 來得高一些,在想顯示上也比較不會有殘影;最重要的是有 LED 輔助光源!

因為 Kindle Paperwhite 的 LED 輔助光源與一般的手機 、平板不同,雖然一樣會有光源,但感覺不會對眼睛帶來太大的負擔;即使是在有輔助光源的情況下,Kindle 頂多也只是好像書本照到檯燈的亮度而已~

至於 Kindle Voyage 以上高階版的翻頁按鈕…到是沒有那麼吸引我;因為在 Kindle 基礎版的操作經驗中,除了在 “畫重點” 時 Kindle 的反應速度會讓人稍微惱怒以外…其他基本的滑動翻頁、或是點按畫面翻頁時,反應倒是還蠻快的~

美版的 Kindle PaperWhite 在質感上... Kindle Paperwhite 比 Kindle 基礎版再扎實一點、外觀以及觸感上也比較細緻!(上圖為美版盒裝內的所有內容物)
美版的 Kindle PaperWhite 在質感上…  比 Kindle 基礎版再扎實一點、外觀以及觸感上也比較細緻!(上圖為美版盒裝內的所有內容物)

除了 Amazon 的電子書外的應用

Kindle 除了可以閱讀在 Amazon 上購買的電子書外、你也可以把 PDF 以及 Instapaper 的文章放到 Kindle 裝置中閱讀!

在 Kindler 中閱讀 PDF 檔案

在閱讀 PDF 的部分,Kindle 的表現有點弱…。因為一般的 PDF 在 Kindle 中只能滿版閱讀、以及局部放大;但偏偏 Kindle 在縮放畫面的操作反應很慢,所以你如果要在 Kindle 中愈讀 PDF 的話要有點耐性,等待他反應過來…。

如果你把 PDF 放到 Kindle 中閱讀的話,感覺大概就是像上圖這樣;字體會比較小,然後如果要放大或是調整畫面位置的話,速度會比較慢一點點..
如果你把 PDF 放到 Kindle 中閱讀的話,感覺大概就是像上圖這樣;字體會比較小,然後如果要放大或是調整畫面位置的話,速度會比較慢一點點..

與 Instapaper 合體!稍後閱讀不間斷~

但是!如果是網路上的文章的話~ Kindle 可已結合 Instapaper 使用,變成你的隨身學習利器!不但可以設定自動同步稍後閱讀清單,還可以即時將你查詢過的單字列入 “單字帳” (學習單字列表),方便你在通勤、等車的時候還可以順便背單字!

在 Instapaper 中輸入你的 Kindle 帳號後,就可以定期在 Kindle 中收到 Instapaper 的稍後閱讀文章。
在 Instapaper 中輸入你的 Kindle 信箱後,就可以定期在 Kindle 中收到 Instapaper 的稍後閱讀文章。

Kindle 的免費字典與單字學習功能

Kindle 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當你購買了 Kindle 之後,就可以直接在選單中下載 5本免費的英、日文電子字典”。

購買 Kindle 後可以直接下載免費的電子祭典!日文的部分是附贈 ”大辞泉”。
購買 Kindle 後可以直接下載免費的電子祭典!日文的部分是附贈 ”大辞泉”。

當你在閱讀 Amazon 購買的電子書或是 Instapaper 的網路文章時,只要觸碰螢幕選取詞彙,Kindle 就會自動幫你查詢單字語意、或是透過 Wi-fi 查詢維基百科看看有沒有相關資料說明、甚至是直接網路連線取得線上翻譯!

除了支援內建字典、線上翻譯、還有維基百科外、Kindle 還有內建的單字學習功能!
除了支援內建的字典與線上翻譯、還有維基百科外、Kindle 還有內建單字學習的功能!

而且、所有你在閱讀中查詢過的單字,都會自動加入 Kindle 的單字學習列表中,你可以在閒暇之餘打開單字本還複習不熟悉的單字!

所有 Kindle 中查過的單字,都會自動加入單字列表;在閱讀時還會以字卡的方式顯示,同時可以查詢該單字是在哪篇文章中的哪一句話,藉此來加強記憶!
所有 Kindle 中查過的單字,都會自動加入單字列表;在閱讀時還會以字卡的方式顯示、同時可以查詢該單字是在哪篇文章中的哪一句話,藉此來加強記憶!

Kindle 的試閱功能

不管你有沒有實體的 Kindle ,現在不論是 手機、平板、或是 Mac、Windows PC 都可以下載 Kindle 的 App 來購買 、試閱 Amazon 上的所有電子書籍。

雖然目前還沒有台灣的書籍可以購買,但是你也可以自行去一些較大的電子書籍網站,購買電子書後再將檔案放到 Kindle 中閱讀。

不同國家販賣的 Kindle 有什麼不同?

目前手邊的兩台 Kindle 剛好是 1台美版(Kindle Paperwhite)、 1台日版(Kindle),除了日本有附紙本說明書外…包裝內容基本上沒有什麼太大的差異。

照片左邊是美版的 Kindle ,盒子裡面除了 Kindle 以外還有一張黑色卡片說明;右邊的日版 Kindle 還有附贈一本各國語系的基本操作說明手冊。
照片左邊是美版的 Kindle ,盒子裡面除了 Kindle 以外還有一張黑色卡片說明;右邊的日版 Kindle 還有附贈一本各國語系的基本操作說明手冊。

在 Kindle 選單語言的部分,在第一次開機後就可以選則你習慣的選單語言,目前至少有:Deutsch、English、Espanyol、Francois、Italiano、日本語、Nederlands…等語言選項。

初次開啟 Kindle 時就會有選取語系的步驟,即使外語能力不好的人,也可以先用簡體中文撐一下~
初次開啟 Kindle 時就會有選取語系的步驟,即使外語能力不好的人,也可以先用簡體中文撐一下~

註:即使沒有紙本說明書也沒有關係,因為 Kindle 在設定好語言後,也可以下載電子的說明書!

使用約一年後的心得

雖然 Kindle Paperwhite 價格稍微高了一點;比起 Kindle 來說 Paperwhite 在夜間閱讀時還是比較便利!

另外,由於 Kindle 的觸控反應速度沒有平板來得敏捷、像是 PDF 這類的檔案還是在平板或是電腦上閱讀會比較方便一些;不然光是在那邊調整閱讀範圍就會讓人肝火上升…。

相較起 PDF 檔案;Instapaper 的稍後閱讀就強大許多!目前的使用習慣還是把所有想看的文章直接加到 Instapaper 的閱讀清單為主,等到它們自動同步到 Kindle 後再來閱讀。

如果你有有畫重點的習慣,也配合 Kindle 的 highlight 功能來整理重點,將文章中比較重要的部分加到 ”マイクリップ”(剪貼簿);或是將喜歡的字句及時分享到 Facebook 或 Twitter 、甚至是結合 iThoughtsX 或是 Evernote 等軟體來做重點整理。

相關連結

Kindle 產品介紹

Amazon 日本官方網站介紹

Amazon 美版官方網站介紹

Youtube Kindle Oasis vs Kindle Voyage 比較影片

Amazon 電子書讀到飽方案

Kindle 的 PDF 檔案閱讀實境影片示範

Kindle App 下載

台灣電子書下載

Readmoo.com

Google Play 圖書

iRead eBook

Finder 快速入門:更有效率的管理你的檔案!

Finder 快速入門:更有效率的管理你的檔案!

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下個人在 MAC 中整理資料的一些小心得,首先先來聊聊 Finder 的一些基本功能,怎麼樣去只用你的 FInder 會最有效率呢?

什麼是 Finder ?

其實 Finder 就是 Windows 中的 “檔案總管“ 。一個讓你可以方便檢視、整理、彙整檔案資料的一個工具,對於 Mac 的用戶來說,這個功能可以說是與你的生活(工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了解 Finder 可以幫助你更有效率的管理你工作中所需的檔案,也可以更快速地找到你需要的資料。
了解 Finder 可以幫助你更有效率的管理你工作中所需的檔案,也可以更快速地找到你需要的資料。

1︎⃣ 翻閱檢視過的 [瀏覽資料夾]

有點類似 Safari 中的 上一頁 / 下一頁 的的功能,可以回到你之前檢視過的 Finder 畫面。

2︎⃣ 選擇你希望的資料檢視方式

你可以利用此區幾個按鈕來選擇檔案在 Finder 視窗中的顯示方式。由左至右分別為 : 縮圖檢視、清單列表、層級式直欄、Cover Flow ..等四種檢視方式。

個人的習慣是..當需要快速找到當下需要的圖像檔案時,使用 [縮圖檢視] 可以幫助我更快速的找到需要的圖像資料;[清單列表] 則是在尋找特定檔案名稱時方便字序來快速檢視檔案名稱上的不同。

[層級式直欄] 檢視模式則可以幫助我們在需要了解 檔案 位於何處時的一個重要檢視模式,當然你也可以利用 [顯示路徑列]的功能來檢視檔案所在的位置。(快捷鍵命令:Command + Option + P)

至於 Cover Flow 的檢視功能則是比較少用到,因為一張張的翻感覺比較沒有效率;感覺比較適合欣賞照片,或是對比圖像細微差異時使用。

3︎⃣ 檔案的排序規則

當我們面臨大量資料時,要找到指定的檔案真的會有點眼花撩亂!這時就可以利用 [排序功能] 來加快篩選檔案的速度;如果是最近在找新建的檔案,用日期來排序就很方便:依照新增、修改、製作的日期排序的話,找起來就顯得更有效率。

但如果你想要找特定的檔案類型的話,用 “種類” 或是 “大小” 或許是一種不錯的篩選方式~

4︎⃣ 分享、上傳、協作

在 Mac 的 Finder 中有一個很棒的即時分享共能,當你在 Finder 或是任何軟體程式,只要按下這個按鈕就可以快速的分享所選擇的檔案!

不論你是要用 Email 、還是上傳 Facebook Twitter Linkedln 都可以利用 Mac 的即時分享功能上傳、轉寄檔案。對於從事網路相關工作,或是有協作需求的人來說真的相當方便。

5︎⃣ 跨資料夾的標籤分類

在傳統的整理思維裡資料夾是一種最常用的分類方式;但如果這個檔案橫跨了兩個專案,或是同時屬於兩個分類時該怎麼辦呢?

這時候 Mac 的 “標籤” 分類功能,就可以幫助你!

有用 Evernote 的人應該已經很習慣使用標籤的方式來整理筆記了吧?想想看如果整台電腦裡的資料都能使用 “標籤” 來分類,那所有的資料就能夠快速調閱、篩選,比如說:快速調出不同資料夾內有關 “設計” 的檔案,或是依造 “重要性” 、“急迫性” 來分類標籤,當要依序處理工作時就很方便~

關於標籤的分類與管理可以在 Finder 的偏好設定中來管理與編輯。(>///<)
關於標籤的分類與管理可以在 Finder 的偏好設定中來管理與編輯。(>///<)

Finder 的進階設定

如果你想要更了解你的 Finder 記得是著打開偏好設定來看看!(快捷鍵命令:Command + ,)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 Finder 側邊來有點冷清,可以打開 Finder 的設定來勾選需要顯示的 “項目”;像是 “裝置” 中的 “硬碟” 如果沒有顯示的話,想要尋找一些系統內部資料時就會有點麻煩...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 Finder 側邊來有點冷清,可以打開 Finder 的設定來勾選需要顯示的 “項目”;像是 “裝置” 中的 “硬碟” 如果沒有顯示的話,想要尋找一些系統內部資料時就會有點麻煩…

感謝你的閱讀與分享

如果你是最近剛購買 Mac 的用戶,希望這些資訊能夠幫助你~

雖然不是什麼很了不起的資訊,但是如果好好活用的話..應該多少會對於自身的工作帶來一些幫助吧?(例如更有效率的管理資料…)

最後,如果你有什麼關於 Finder 的祕技,或是資料管理上的小訣竅,也歡迎在下面留言與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