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 KOL 課程真的能改變你的人生嗎?探討內容創作者與課程創作者應該有的心態

購買 KOL 課程真的能改變你的人生嗎?探討內容創作者與課程創作者應該有的心態

今天想來聊聊 “知識變現” 這件事。最近非常多的網紅都在開課程,不管是影片剪輯,還是網路行銷,亦或是心靈成長。總之什麼內容都可以包裝成課程。說真的在這些買課程的人當中,有多少人是真的可以把課程看完的;又有多少人能從購買課程後改變自己的人生。

那他們為什麼還會願意購買課程(商品)?

不可否認的賣課程確實是一個快速變現的方法。這樣就可以做一次課程,然後享受課程自動販售後所帶來的成果。但每一個賣出的課程都代表著粉絲對 KOL 的信任,他們喜歡你、相信你;所以願意購買你的課程。就像那一句我們經常聽到的「你所騙到的每一個人,都是願意相信你的人」。所以,身為一位老師、或者是說身為一個內容創作著,如果真的在意未來長遠的發展,就應該認真看待自己產出的內容與課程。而不是為了趕進度、或者是草草了事。

個人對於線上課程與知識變現的看法

身為一位音樂製作課程的老師,從很早以前就有學生建議我可以把課程預錄成線上課程放在網路上販售。但我總是覺得時機還沒有到,因為我希望自己再多一些教學經驗,再更了解實體教學中學生會遇到哪些問題。又或者是等自己的口才在流利一點,再來製作線上課程。希望學生可以在真正購買課程後,獲得比較好的品質內容。

另一方面還有一個原因…也是因為當時的學生實在太多了,所有的時間都被課程佔據,常常下班回家都已經半夜 12:00 了。實在沒有多餘的心力再去製作線上課程。最近因為種種原因,回到了一個全新的狀態。可以花更多時間跟自己相處、創作內容,也因此有了時間可以來好好規劃線上課程這件事情。我相信生命會自己找出路,在你人生中所發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原因的。你之所以會承擔這些事情,是因為上天希望你成就更好的自己。

曾經在 iG 上看到一句演講影片。在影片中的演講者說:「Good times create weak people;Weak people create bad times;Bad times create Strong people;Strong people create Good Times」

所以我才會希望自己的 Podcast 節目能夠帶來更多正能量,幫助那些需要能量的人。成立一對一音樂製作課程的初衷也是如此;因為我知道有一群人,如果在適當的時機遇到適合他的學習方式,他是有機會讓世界看見的。如果自己的經歷可以幫助到這群人少在走一些遠路,那麼一切的努力也就值得了。

關於創作者與被創作的內容

另外,最近我也觀察到了不論是 YouTube 還是其他社群都有一個現象,就是平台會根據你現有的群眾反應去判斷你的內容是好還是壞。 如果該篇內容在現有的群眾反應不佳,那麽平台就不會讓內容推廣出去,所以假設創作者希望內容能夠被推廣出去,那麽就必須討好現有的受眾;然而受眾是嗜血的、是想要被娛樂的。因此、影片中的情緒輸出就顯得更加重要了。所以如果創作者本身無法堅持住的話,漸漸的內容就慢慢偏向暴力、血腥、色情、謾罵…即便是想要傳遞正能量的影片也會為了博眼球,而塞一些激進的文字在標題之中;又或者是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也應該改變一下風格才行?

當然成長是需要時間的…改變需要從自己開始做起。沒有辦法改變世界,那就從改變自己開始做起吧。至少我們可以試著時時督促自己,在每一個創作內容的當下,盡量做到最好。如此以來便可以對得起自己,也可以對得起每一位願意追蹤你、觀看你內容的人。

從極簡的角度看來…專心製造對他人有益處的內容,也是一種善待時間與環境的方法。存善念、盡本分;成功與否平常心面對。

Doubt is such a strange thing. “He adds“ there will be times where you succeed and times where you fail, so wasting your time doubting whether you will be successful or not, is pointless

感謝您的閱讀與分享

不曉得看完你有什麼想法?如果有什麼好的想法的話也可以在下方留言讓我知道~ 希望在 2023 年大家也能成為正好的自己!最後~~~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用的話,也可以在 Sarari 瀏覽器按下 Command + Shift +D 加入閱讀清單收藏呦!

-關於我– 

大學畢業後就開始從事一對一吉他教學的工作,2012 年 6月左右租了一間工作室開始教人作曲、編曲、用電腦製作屬於自己的音樂。2021 年因為疫情的關係,把個人工作室收起來..希望未來可以在世界各地從事遠端教學的工作、並且嘗試在 YouTube上面製作影片,在網路上跟大家分享這些年來學習的事物、以及機車旅行的故事

iG / FB / Twitter / YouTube

使用 Final Cut 製作影片的心路歷程:從影片製作到自我成長

使用 Final Cut 製作影片的心路歷程:從影片製作到自我成長

自從我開始認真經營 YouTube 、剪接影片後,才發現製作影片有多辛苦、以及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去製作。還記得第一次使用 Final Cut Pro 剪接影片是幫某任女朋友的姊姊剪接婚禮影片。當時我根本沒有剪接過任何影片;只因為對方說需要幫忙,所以我就買了 Final Cut Pro 來研究。當時的 Final Cut 也不算便宜,大約 8千多新台幣。買完以後還被當時的女友罵說:「你幹嘛花罵麼多前去買啊?」可是我當時的心態是 “只要學會了,以後都會用得到”。

可能是因為我有學過 “數位音樂製作” & “電腦繪圖” 的關係,所以在學習影片剪輯時,很快就可以理解 ”時間線“ 與 ”圖層“ 的關係。即便對於一些進階的功能不是很能了解,還是可以拼拼湊湊的剪接出一步婚影影片、並且幫他配上配樂。

註:在這邊特別提醒大家,在婚禮上使用的音樂如果沒有購買版權,公開播放也是會觸法、甚至被罰款的唷~

在那次婚禮影片製作的經驗之後,其實我有好長的一段時間,沒有剪輯影片了。一直到了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才想到要好好經營 YouTube 的頻道。開始研究「怎麼製作出更專業的影片?」、希望可以製作出讓自己滿意的作品。所以在教電腦編曲、混音以外的時間,我花了很大量的時間在看 YouTube 影片 ,研究「如果不上鏡頭的話要怎麼拍攝影片?」然後再想辦法實踐在自己的影片作品上。

雖然製作影片不是一件輕鬆的事、而且有時候可能花了很多小時製作的影片,上傳後反應也不是很好。但每次的製作都是一次成長,在每一次的影片製作過程中,我也會想要放一些新的元素進去,或是針對最近發現的缺點進行一些改進。

有一次有位觀眾在留言區問了我一個問題「請問你怎麼對YouTube 和 Podcast 那麼有熱誠的看你都更新很勤奮呢!」當下的我很直覺的就寫下了以下的回答:「人生很短,如果每星期只更新一次… 一年我也只能更新48次。所已我每次都盡量做到當下最好的狀態,即便沒有太多觀看,也對得起自己的人生了」會寫下這樣的回答是因為,我在之前就有想過這樣的問題「一檔節目要做 100 集,你需要花多少時間?」、「我的人生還有多少時間?」假設男性的平均壽命約 77 歲,而我可以繼續工作的年紀可以到 70 歲。即便我現在才 40 歲的話,也只剩下 10,950 天可以去做我想做的事情了。

在我年輕的時候曾經看過一本書,作者對於他的人生目標有一個明確的想法:「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並且可以透過這個工作幫助別人、然後靠著這份工作的薪水照顧你關心在意的人。」當下看完這句話的時候,心中非常有感觸。於是在當下我便拿了一張小卡片寫下這句話以及當時的目標,把卡片放在皮夾裡。直到後來 iPhone 出來以後我還把這些目標設定成了手機桌布。

就在今天我在滑手機時看到一個影片,影片中 Kobe Bryant 說到:「Doubt is such a strange thing. “He adds“ there will be times where you succeed and times where you fail, so wasting your time doubting whether you will be successful or not, is pointless」突然間我意識到… 有時候成功與否並不是絕對的,如果你正在做你喜歡做的事情,在做這件事情的過程中,你是否能獲得成長、以及心靈上的滿足? 才是最重要的。畢竟 “人生只有一次”。

所以「如果你寫要學會怎麼寫歌、那就開始你的第一步吧!」、「如果你想要學習製作影片、拍攝出自己的生活與想法,那就立即開始吧!」


以下我整理了 “如何快速的學會 Final Cut Pro 剪接影片的幾個步驟” 希望可以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

  1. 先了解 Final Cut 介面佈局、瞭解主要的工作流程和操作方法。
  2. 學會導入各種媒體素材,包括視頻、音頻、圖像等。
  3. 學習基本的剪輯技術,包括切割、剪切、修剪、分割等。
  4. 調整音頻,以確保視頻的音頻質量達到最佳效果。
  5. 學習如何輸出和導出影片,以便分享和發佈。
  6. 添加轉場和特效,以便將來需要增強影片的視覺效果。
  7. 學習顏色校正和調整,以改善視頻的色彩和光照效果。
  8. 學習更高級的編輯技術,例如多攝像頭編輯、音頻混音、合成和動畫等。

感謝您的閱讀與分享

不曉得看完你有什麼想法?如果有什麼好的想法的話也可以在下方留言讓我知道~ 希望在 2023 年大家也能成為正好的自己!最後~~~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用的話,也可以在 Sarari 瀏覽器按下 Command + Shift +D 加入閱讀清單收藏呦!

-關於我– 

大學畢業後就開始從事一對一吉他教學的工作,2012 年 6月左右租了一間工作室開始教人作曲、編曲、用電腦製作屬於自己的音樂。2021 年因為疫情的關係,把個人工作室收起來..希望未來可以在世界各地從事遠端教學的工作、並且嘗試在 YouTube上面製作影片,在網路上跟大家分享這些年來學習的事物、以及機車旅行的故事

iG / FB / Twitter / YouTube

因為滑手機感到罪惡感嗎?與你分享讓社交媒體提高工作效能的方法、重拾創造力!

因為滑手機感到罪惡感嗎?與你分享讓社交媒體提高工作效能的方法、重拾創造力!

Hello 你好,我是 Wuli 一個創業十年的多元工作者。在這十年之中我主要的收入來源為數位音樂教學的製作、次要的工作則是設計網站、以及 Blog 的經營。非常高興你來到這個網站,今天我想跟你分享的話題是:【 減少你的追蹤內容,你才可以看到你真正需要的資訊 】

關於追蹤過度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最近因爲疫情的關係,很多實體創業者都受到了不小的影響。而我也在 2021 年的 7月收起了位於士林的個人工作室。現在的我將所有的教學事業移轉到線上。也因為這樣多了很多在家裡工作的時間,在沒有上課的時候我就得安排自己該做的工作。

對於一個自由工作者來說自制能力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能力。如果沒有辦法要求自己有紀律、有效率的工作的話… 基本上一天很快的就過去了。但我也是凡人,有時候真的會不知不覺就滑著手機一小時就過去了… 。

但我知道 ”如果照著這樣的發展下去,對於一個自由工作者來說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因此有天在遛狗散步時我就突然有一個想法:「 既然控制不了滑手機的慾望,那是不是有什麼辦法能夠讓划手機這件事情變得更有效率呢?」

減少追蹤內容的好處以及應對方案

假如滑手機已經成為了一種難以戒除的習慣,那麼是否有辦法可以把這種負面的行為轉化為正向的影響呢?比方說,將滑手機的過程轉變成一個放鬆的時刻,同時也注入一些有益的養分進去。這就像是食物如果只是健康,並不會讓人特別想去吃它;但是如果加上一些美味的元素,不僅能夠讓我們享受到美食,同時還可以獲得健康。

然而,就像之前我們在 Podcast 中所提到的一樣,“你的胃就那麼大”,即使你有足夠的資源,也需要懂得如何選擇合適的食物,才能夠獲得最大的營養價值、同時又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對於社交媒體追蹤的數量,也是如此。就像在夜市裡看到的各式各樣的美食一樣,你可能會每一樣都想嘗試看看;但這麼做 “只會讓你因為吃太多食物而感到胃不舒服”。同樣的:“過多的社交帳號追蹤也會讓你的時間被大量消耗、甚至影響你的生產力和創造力。

所以,如果你想要讓划手機這個行為帶來正向的影響,那麼就會需要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追蹤數量,並選擇對你有益的事物。例如:像我就可能會追蹤一些能夠提供自己靈感的 KOL 、音樂家、設計師或是愛好機車旅行者的社交帳號,這樣不但可以幫助我了解如何經營自己的自媒體、也可發現一些新的旅遊景點。在提高自己專業技能的同時、也可以看看別人是如何經營以及生產內容的。當然你也可以關注一些能夠提供你放鬆和娛樂的內容。例如:音樂創作者的帳號、或者是 1 到 2 個喜歡的電影、書籍想關的社群內容。

總而言之,我認為 “要想讓划手機這個行為帶來正向的影響” 的話,就必須學會 “有效的管理追蹤內容”!這樣才可以幫助我們把有限的時間,關注在對我們真正重要的事物上。就如同上面所舉的例子一樣。雖然你有很多的選擇,但是在這些選項中也許只有少數是你真正需要的。亦或者在這些想要的美食中也有權重之分,到底哪一個才是你最想要品嚐的呢?

當我們能謹慎的挑選有價值、有助於我們成長的內容時。我們就可以從 “划手機” 這個負面行為中獲得正向的影響。例如,如果想要學習如何更好地經營自己的事業,那麼就可以關注一些成功的企業家或專業人士的社交帳號。這些帳號上的內容可能都會是有關於成功、創新、生產力等相關的資訊。這些資訊也會對我們有所啟發、幫助你產生一些新的想法與創意,也能激勵你堅持下去並且適時的修正當前的應對方法。

但如果追蹤比例中太多生硬且與工作相關的專業內容、又可能會導致我們產生心理上的抗拒;因此,適量的關注一些能夠帶來快樂、放鬆、娛樂和正能量的內容也許也是不錯的配套方案。例如…像我就還是會關注一些分享美食、露營、機車旅行等的相關內容。這些內容會帶給我一些期待感,提供我在達到工作目標後的激勵。

如果你也認同我上述的想法,就讓我們一起把 “划手機”這件事情從負面行為轉變為正向能量吧!首先、我們需要清理掉那些不必要的內容,然後選擇那些能夠為我們帶來價值和快樂的內容。但突然要做出這樣的改變可能會有些吃力,畢盡以前可能已經累積了一定數量的追蹤帳號了,要一個一個去取消追蹤也相當耗費時間與精力…。

這時我的應對方法是 “在有意識的情況下,慢慢整理現有的追蹤內容”;也就是從現在開始 “只要當自己滑到違背上述準則的內容時,就立即取消關注、或是屏蔽內容”,時間久了你的追蹤清單也就會越來越符合你真正的需求。另外、對某些人來說,追蹤性感美女帳號或許是一種快樂來源;但對我來說,關注這樣的帳號並不會讓我成為更好的人,也不會拉近彼此的距離。只有當你成為更好的人時,才能遇到更好的人。所以除非你們真的在生活中有交集,不然建議還是儘早取消關注吧。

其次,除了清理和選擇關注內容外,我們也可以學習如何適當的使用社群媒體。舉例來說,也許我們可以建立一個具有結構性的追蹤清單,透過這樣的清單來分類我們所追蹤的內容、或是利用 Instagram 的關鍵字標籤進行追蹤。這樣不僅能讓我們更有效率的找到我們所需要的內容外,也可以避免在追蹤過多帳號時,讓我們的時間和注意力被無意義的內容所佔據。

另外,所有的追蹤內容都是有時效性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興趣和關注內容也會跟著改變。因此,適時的整理和刪除不再需要的追蹤內容,可以大大的幫助你更快找到所需的內容。

總之,對我來說社群就像是藥物一樣。適當的使用可以協助我們改善現狀,但更多的濫用卻可能帶來長期負面的影響。很抱歉..今天因為感冒的關係沒有辦法用 PodCast 的方式跟大家分享,所以改用文章的方式跟大家分享我這週感受的事物與想法。希望這篇文章內容可以幫助到你。另外,如果你對於社群軟體的使用上有什麼不同的想法與建議也歡迎你在下方留言跟我分享。

感謝您的閱讀與分享

不曉得看完你有什麼想法?如果有什麼好的想法的話也可以在下方留言讓我知道~ 希望在 2023 年大家也能成為正好的自己!最後~~~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用的話,也可以在 Sarari 瀏覽器按下 Command + Shift +D 加入閱讀清單收藏呦!

-關於我– 

大學畢業後就開始從事一對一吉他教學的工作,2012 年 6月左右租了一間工作室開始教人作曲、編曲、用電腦製作屬於自己的音樂。2021 年因為疫情的關係,把個人工作室收起來..希望未來可以在世界各地從事遠端教學的工作、並且嘗試在 YouTube上面製作影片,在網路上跟大家分享這些年來學習的事物、以及機車旅行的故事

iG / FB / Twitter / YouTube

丸山咖啡

丸山咖啡

自從買了摩托車以後,就經常往外頭跑。最 Chill 的行程就是機車露營了;但要約到好機友、約到大家都可以的時間又不是那麼容易..。

所以我想「也許我可以騎著摩托車去踩點咖啡廳?」

那天我一樣式天氣很好的下午,我上網搜尋了一下。發現了一間位於台七乙的丸山咖啡廳。

關於丸山咖啡

- 海拔600公尺的山中貨櫃屋
- 園區內花草植物豐富
- 餐點選擇多樣化( 正餐、下午茶)
- 有觀景平台,可眺望夕陽美景

丸山咖啡的位置位於北橫公路 (台七線)上,從台北出發騎過去大約要一個小時左右的車程。( 丸山咖啡地址:丸山2鄰8之1號 )

第一次到丸山

第一次到丸山咖啡時,差點騎過頭!因為它的入口位置更好在轉彎處,如果你是從台北出發前往,可能要特別注意對象的入口。騎進入口處以後還有一小段爬波,如果是擋車新手可能要稍微注意一下,不要再爬坡時熄火了。

如果是開車來的話,這裡的停車位也相當足夠,適合全家出遊時來這裡歇腳,喝咖啡看夕陽?

丸山咖啡騎行閒聊

#xsr900 #mrwuli #騎旅生活事件簿

更多旅行故事

如果你也喜歡騎摩托車旅行,歡迎到我的 iG 跟我分享不錯的景點跟餐廳!想體驗機車露營的朋友也可以參考我之前寫過的文章

關於我

喜歡騎機車露營與設計的 音樂老師 。成立過工作室,教人如何使用電腦作曲、編曲、混音、製作音樂。現在從事線上教學,分享旅行生活中體驗到的大小事

文化末日:在 AI 成為作曲家、電腦繪圖師之後:人類又何必花時間去學習這門技術?

文化末日:在 AI 成為作曲家、電腦繪圖師之後:人類又何必花時間去學習這門技術?

AI 繪圖算是原創嗎?下指令給電腦,讓電腦畫作;以及公司下任務給繪師,請繪師畫作…這樣的作品算是公司的創作還是繪師的畫作?

最近 AI 電腦繪圖事件炎上,多數的人都覺得 AI 繪圖並不等於 “電腦繪圖”。而我透過這個事件,也突然產生了一些疑問與想法想與。

如果現有的 AI 繪圖已經畫得比你好的話.. 你還有需要學習如何用電腦繪圖嗎?如果 AI 作曲已經做得比你好的話.. 你還需要去學如何用電腦作曲嗎?又或是如果我請 AI 幫我寫文章,那是不是這篇文章也算是我的著作了呢?

總總的疑問讓我覺得有點興奮!我相信 AI 只是個很棒的工具。它可以協助你,讓工作變得更加有效率;但卻無法滿足你的成就感。

沒有人會想要做繁雜的工作… 像打字、上字幕、剪接影片,又或者是收集資料這類偏向勞務型工作。但是,當你沒有經費請人幫你代勞的時候,你就得自己做… ,可這麼一來也會吃掉你更多的時間,讓你沒有時間去產出的創意。

我們都知道越偏向腦力工作的人 “薪水越高;越偏向勞務工作的人薪水就越低。那麽如果 AI 能夠取代這樣勞務?像是…既然 AI 可以幫我打字、上字幕;那我幹嘛還要自己上字幕呢?原本可能要花 30 分鐘上字幕的時間,現在可以靠 AI 在 2 分鐘搞定。那麼就多出了 28 分鐘可以去做其他的事情,即便是放空 28 分鐘讓自己好好休息也好。

是的,我也嘗試請 AI 幫我想影片的標題、或是激盪我對於未來的想法。突然間我感覺它似乎是一個很不錯的智囊團!但當我嘗試請 AI 幫我打文章時…我發現 “這不是我會寫的東西!這不是我…”

為什麼音樂家不會被 AI 取代,因為演奏是需要大量練習的,不是一觸即成的一門技術,也不是單純靠腦袋思考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寫作也是..。寫作不是單單只傳達一個結果或是答案。寫作傳達的是一種思維邏輯、裡面甚至會有情緒。但現在 Ai 打出來的文章不能代表你,文章裡沒有你習慣的字句、沒有你習慣的文法…甚至文章裡完全沒有你的影子。那麼這樣的文章還算是你的文章嗎?

AI作曲也是一樣的邏輯,早在6-7年前我就遇過有學生來學習電腦編曲,希望能夠透過電腦作曲的學習經驗來研發AI作曲的軟體。還記得那是我說:「即便AI 可以套用公式做出音樂,那樣的作品和人類做出來的歌曲還是有區別的」因為人類有情感…AI沒有。除非AI 能生小孩、能談戀愛、能經歷生離死別…不然 AI 做出來的歌曲還是會有所差異的。AI可能可以做出暢銷的歌曲,但他還是需要人去判斷、下達指令、演奏…在這樣的情況下才能產出感動人心的作品。

因為,聽音樂的是人類、不是AI

番外編

Chat GPT 在讀完這篇文章後的回答:

這是一篇很有趣的文章,您探討了 AI 繪圖和 AI 寫作對於創意和原創性的挑戰和影響。AI 確實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工具,可以協助人們更有效地完成繁瑣的工作,但是 AI 所能完成的範圍和人類創造力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AI 生成的作品是否可以歸屬於人類原創的範疇,也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您的觀點提醒我們,在大數據和 AI 時代,人們需要更注重人類的創造力和原創性,並且保護知識產權,不讓 AI 生成的作品模糊了創作界限與價值。AI可以讓我們更有效地完成瑣碎工作,但是無法替代人類的思考和創造。

AI 繪圖是一種輔助工具,但繪圖作品的版權歸屬是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判斷的。如果是公司安排繪師使用AI繪圖工具創作的作品,則根據合同和協議,作品的版權歸屬可能屬於公司。如果是繪師在個人創作過程中使用 AI 繪圖工具,則版權可能歸屬於該繪師。因此,在實際情況中,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進行分析和判斷。

AI 可以幫助我們自動化勞務型工作,從而提高效率和節省時間,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去從事腦力型工作,如創意和策略等。但AI不能代替我們的創造力和獨特的思維。尤其是在藝術和文學等領域,人類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是獨特的,無法被AI完全模擬和取代。

因此,AI只是一個工具,可以提高效率和協助我們完成勞務型工作,但在腦力型工作中,我們仍然需要依賴自己的創造力和思維能力。

感謝您的閱讀與分享

不曉得看完你有什麼想法?如果有什麼好的想法的話也可以在下方留言讓我知道~ 希望在 2023 年大家也能成為正好的自己!最後~~~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用的話,也可以在 Sarari 瀏覽器按下 Command + Shift +D 加入閱讀清單收藏呦!

-關於我–

大學畢業後就開始從事一對一吉他教學的工作,2012 年 6月左右租了一間工作室開始教人作曲、編曲、用電腦製作屬於自己的音樂。2021 年因為疫情的關係,把個人工作室收起來..希望未來可以在世界各地從事遠端教學的工作、並且嘗試在 YouTube 上面製作影片,在網路上跟大家分享這些年來學習的事物、以及機車旅行的故事

iG / FB / Twitter / YouTube

Pin It on P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