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Mr.Wuli | 11 月 10, 2025 | 影音製作 , 硬碟空間整理術 |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從一趟精彩的旅程回來,硬碟塞滿了成千上百張的照片與影片,想整理又不知道怎麼開始?放在手機裡,沒幾週就跳出空間已滿的警告!手機只好越買越大..
面對這些滿載回憶的數位資產,你不再是在期待整理與回憶;而是在害怕面對 。最終,它們只能靜靜地躺在手機跟電腦硬碟的深處,變成一堆「數位垃圾 」。
但你並不孤單!很多人都是這樣的..;過去三年,我花了無數時間與這些「旅行素材」搏鬥,最終我才體會到斷捨離的重要性,調整出了一套實用的照片管理工作流程。我希望這篇文章幫助你解決常見的七大旅行回憶與素材管理的困境,提供你一些具體、可執行 的方法。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Mr.Wuli 🦊|ウリ|우리|機旅🏍️(@mrwuli.com_)分享的貼文
旅人的七大「數位回憶」痛點,你中了幾個?
在開始建立系統之前,我們先來確認一下,你的焦慮源頭在哪裡?
1. 素材量爆炸,難以篩選( 選擇疲勞 )
深怕漏拍的什麼重要畫面,一不小心就拍攝量太大( 影片、照片、空拍、縮時攝影、RAW黨 ),回家後面對成千上百張照片、影片,想要整理又感到「選擇疲勞」 最終放到資料夾裡後就結案了。
心理層面: 怕刪錯、害怕怕失去了精彩的瞬間,導致一拖再拖,素材越積越多。
2. 分類邏輯混亂(不知道該怎麼命名)
資料夾命名五花八門:不知道該以日期分類?地點分類?還是事件分類?一遇到跨地或跨日 的旅行,檔案跟資料夾命名就開始混亂。
多設備拍攝 ( GoPro、手機、相機 )的時間軸難以統整,讓檔案歸類成為一場災難。
3. 重複與碎片化(空間浪費)
同樣一場景拍了十幾張角度、雷同的照片照片太多不知道該怎麼選擇,最後「先留著好了..」;不知不覺就佔據大量空間。
不同設備重複備份 :手機同步配份一次、電腦又複製一次、NAS 又掃一次,不知不覺得浪費了寶貴的硬碟空間,重點自己還不知道到底放了什麼?
4. 儲存與備份焦慮(記憶消失的恐懼)
照片到底該放哪裡?iCloud 滿了不敢刪、外接硬碟擔心資料分散、NAS 又太複雜。
最可怕的是誤刪資料夾或硬碟損壞 ,導致無法挽回的回憶就這樣消失了。
5. 缺乏「快速瀏覽與回顧」機制
想快速找到某次旅行的特定畫面(例如:「我想找那次日落在富士山的照片」),卻必須在層層資料夾中翻找..。
傳統電腦的資料夾結構太死板,無法像手機 App 那樣依地點、日期、主題 快速搜尋。
6. 無法轉化為內容(記錄到創作的斷層)
出去旅行拍了滿滿素材,最終卻沒有整理成貼文、影片或相簿。
因為資料太亂、缺乏篩選邏輯,創作靈感被「雜訊」淹沒 。
VIDEO
騎旅生活的照片整理解方:建立你的極速整理工作流
正視痛點後,我們再來思考怎麼對症下藥。以下是針對每個問題所對應的解法 :
策略1. :建立「拍完就分」的行動慣例( 對抗選擇疲勞 )
痛點
解方
實戰做法
關鍵心法
素材量爆炸
將篩選前置化。
旅行途中的空擋「先刪三分之一 」,或用手機或相機快速標記 。回家後只導入這些標記素材。
把滑手機的時間拿來檢查“自己拍攝的素材是否真的需要?”
策略2. :建立「以事件為核心」的命名規則( 解決分類混亂的困擾 )
策略3. :導入「主資料庫 + 臨時資料夾」制度(消除重複浪費)
痛點
解方
實戰做法
關鍵心法
重複與碎片化
設定一個唯一的資料庫。
設定「主資料庫 」( 如 NAS 或外接硬碟的 /Photo)。手機只留當月的照片。使用合適的 App 批次刪除重複影像。
一個主版本,其他都是可刪除的備份。
策略4. :實踐「 3-2-1 」備份法則( 對抗記憶消失的恐懼 )
痛點
解方
實戰做法
關鍵心法
儲存與備份焦慮
強制要求多重備份。
📍 3 份備份 (原始 + NAS + 雲端)。📍 2 種不同媒介 ( 例如 NAS + 外接硬碟 Mac Time machine )。📍 1 份異地備份 ( 如 Google Drive or iCloud )。
把 ”當季“ 或是 ”正在剪輯的素材“ 放在快速 SSD,其他都歸檔到 NAS / HDD 封存。
策略5. :導入「智慧搜尋」與標籤系統( 高效回顧回憶 )
痛點
解方
實戰做法
關鍵心法
找不到照片
讓 AI 幫你做基礎分類。
開啟 iPhone 人臉辨識、地點標籤( 如 Apple Photos 或 Synology Photos )。建立統一的標籤邏輯 ( #人名 #地點 #事件 )。
讓 AI 幫你歸類,縮短你搜尋的時間。
策略6. :建立「從素材到作品」流程模板( 縮短創作斷層 )
痛點
解方
實戰做法
關鍵心法
無法轉化為內容
將「整理 = 創作」流程化。
為每趟旅行保留「最精選的 20 張 」發社群;這樣即便資料消失了,你還有社群網站上的回憶。
邊整理邊創作,讓作品幫你篩選素材。
策略7. :整合生態系統,選擇一套主要作業系統與軟體( 提升整理效率 )
痛點
解方
實戰做法
關鍵心法
工具碎裂與效率低
選擇一套「主工具」並用深。
Apple 全家桶: Photos + iCloud;NAS 方案: Synology Photos + iPhone App。設定統一的「匯入備份 & 發佈 」自動化流程。
用少,但用深。 每多一個工具,就多一層摩擦。簡化摸縮的時間就是擁有效率!
最後的心理建議:整理照片 ≠ 強迫症
回到起點。讓人感到焦慮的,往往不是因為技術問題,而是心態問題 。
記住:整理照片不是一項多餘的事情,而是一種「回憶&復盤」的儀式感。
你不是在整理冰冷的資料夾,而是在回憶與復盤自己的美麗人生 。不需要追求完美,只需要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會想再看到它嗎? 」
現在開始,從「旅途中的空檔每天刪除三分之一」開始實踐吧!
感謝您的閱讀與分享
你對上面提到的哪一個痛點最有感呢?或者,你有更棒的整理方法?在下方留言分享,讓我們一起把記憶變得清晰、讓創作變得更輕鬆!
想要更認真的製作騎旅生活的影片,歡迎參考我之前製作的 “機車 Vlogger 實戰篇 ” !下載素材、檔案快速更名神器 讓你管理檔案更快速。 「不想一個人摸索運動相機嗎? 」
知識只有在實戰 中才會有意義。歡迎加入我們 GUA 一起騎車、一起記錄生活。還可以享有獨家的會員福利!
—關於我 —
喜歡騎 機車 露營與設計的 線上講師 。成立過工作室,教人如何使用電腦作曲、編曲、混音、製作音樂。現在從事線上教學,分享旅行生活中體驗到的大小事!
我是 Wuli,持續分享更多騎旅生活大小事! 記得關注我的網誌,和我一起探索騎行的樂趣~
by Mr.Wuli | 7 月 31, 2023 | Mac 小技巧 , 硬碟空間整理術 |
最近有點想要整理一下生活紀錄,所以就把以前的錄影或是 DVD 都拿出來,想說把它們整理一下。畢竟現在多數在販售的電腦已經沒有內建光碟機了!所以我想應該也到了差不多要把 CD & DVD 整理的時候來的時機了。(有時候我想送一些音樂素材或是教學給學生,他們也沒有辦法讀取 CD..)
如果你也想好好整理一下以前的 CD 跟 DVD 的話,我在這邊分享我使用 Mac 電腦的轉檔方式。如果你想轉成較完整的DVD播放格式我會用蘋果電腦內建的 ”磁碟工具程式“ 將它轉成 .cdr 的檔案格式。未來想看的話,就可以使用VLC軟體 來觀看。(之前曾經有分享過轉檔的方法:如何將 DVD 光碟的內容複製儲存到 Mac 電腦中 )
CD 影像資料轉檔
如果是比較小的影片檔案格式也可以把 CD 資料夾中的檔案拉到 VLC 軟體中作轉換。操作前請先下載上面提到的 VLC軟體 。
如果是比較小的影片檔案格式也可以把資料夾中的檔案拉到 VLC 軟體中作轉換。點選 VLC 選單中的 Convert / Steam 選項
拖移檔案後可以命名想要轉出的位置以及重新命名檔案名稱!選擇匯出的檔名以及位置..
更改名稱後按下儲存及可轉檔
CD 音軌資料轉檔
對於CD的部分,我會使用 Mac 內建的音樂軟體將它轉換成 AIFF 檔案,確保保留最高的音檔品質。畢竟轉檔之後 CD 就要丟了,盡量保留最好的音質… 如此一來,即使未來沒有CD,仍能享受相同的聽覺感受。
開啟 “音樂” or “iTunes” 選取頂端選單中的 [ 設定.. ]即可進入 “輸入設定“ 畫面。(快捷鍵 Command + K)
點選視窗下方的 [ 輸入設定.. ] 將其改成 AIFF or WAV 不壓縮格式。
工具書的數位檔案移轉
但如果你也像我一樣會買一些外語工具書籍,尤其是日本的雜誌或是工具書。應該會經常遇到書籍會贈送數位檔案的情況。像這樣的資料我就會直接拷貝全部光碟的內容,並且擷取書籍的封面作為紀錄。未來如果想要了解這光碟的內容,就可以找到相對應的書籍。
這邊我的處理方式是在外階硬碟新增一個資料夾例如 “影音資料庫”,然後再把所有的光碟根據書名進行資料分類以及管理。關於電腦資料的分類你也可以參考我之前寫的這篇文章:如何用公司的概念來整理你的電腦檔案資料! 以及這篇 把電腦當公司?自媒體的資料分類術!
VIDEO
感謝您的閱讀與分享
不曉得看完你有什麼想法?如果有什麼好的想法的話也可以在下方留言讓我知道~ 希望在 2023 年大家也能成為正好的自己!最後~~~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用的話,也可以在 Sarari 瀏覽器按下 Command + Shift +D 加入閱讀清單收藏呦!( 按下 Command + Shift + L 即可開啟 Mac Safari 的待看清單摟 )
by Mr.Wuli | 5 月 3, 2020 | Mac 小技巧 , 硬碟空間整理術 |
hello 大家好我是 Wuli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如何找到適合你的雲端空間以及雲端空間之間的價格、還有使用上的比較,如果你很在意雲端空間的價格的話也許看看我之前寫過的文章,「懶人包:5 大雲端硬碟服務、價格總整理 」。
好的回到我們的主題,也許今天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關於遠端工作以及如何在不同的設備上同步雲端資料的一些使用上的心得與分享。
在各大雲端硬碟服務中做出選擇
我曾經有用過的雲端備份服務有包含 Dropbox 、Google 、Amazon 還有 Microsoft 的 One drive ,以及 蘋果的 iCloud 等服務。在之前的 Podcast 我們也有聊到「我這個人就是用什麼東西、就會想把所有市面上的都稍微比較一下後、再決定付費購買哪一項服務 」
以目前還有在使用的空間服務來說的話,現階段依舊有在使用的雲端服務包含 Google Drive 以及 Apple iCloud 與 dropbox 的雲端備份同步服務。
早期一開始使用的是 amazon ,原因是因為我喜歡他清新的操作介面以及平易近人的價格,但後來因為它的手機 app 遠端同步、以及閱覽資料上不是很給力..而讓我興起了更換服務商的念頭。
後來轉向使用 Google 雲端的原因主要是聽說它備份的上傳下載速度似乎是目前所有業界來說最快的;而且當我要與學生遠端同步資料時,它可以簡單的透過 e-mail 同步( 經過實驗證明,多數的人都會有一個 Google 帳號 )但過去在 Amazon 的經驗是如果要跟他人分享資料的話,就必須手動寄送檔案連結給對方,不能像 Google 一樣可以在雲段建立共享空間,只要設定一次,之後的資料都可以自動同步,不需要再一次的寄送檔案連結、或是請對方再去翻找當初你寄給他的檔案下載連結。
雖然說 Google 的雲端服務價格比 Amazon 貴了些,但因為當時我在申請網站信箱服務時有一個無限容量的 Google 雲端硬碟空間、所以就把所有上課的資料,以及講義都備份到 Google 雲端上去了,如此一來也方便跟學員之間做資料的交換。在這裡也要提醒大家,“備份硬碟不是永生的” 凡是所有你不想遺失的資料請同步傳到雲端;關於那些不想上傳到臉書公開的影片、照片就還是本地保存吧。
不同性質的服務需要不同功能的應用
另外,關於 Mac 跟 iPhone 的同步,目前也是有購買 Apple 的雲端共用空間服務,在台灣 50 G 空間的費用是新台幣 30 元,但是我覺得蘋果電腦真的是很會賺錢的攻勢!他就是要你越用空間越大然後跟你收越多的費用;這樣一來他就有更多穩定的現金流 。
會這樣說是因為蘋果的雲端備份空間呢…基本上是不能完全的放在雲端上的,你如果要預覽與使用就必須下載下來,但如此同時呢,也會佔用你電腦上面的空間(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打開你的 Mac 電腦左上角的 “關於我的 Mac 查看” );有的人可能會以為購買了 Apple 雲段空間就可以不用再煩惱空間的問題了,結果沒想到你必須要買更大容量的手機、更大的電腦硬碟才可以把你雲端的資料全部同步上( 最煩的是它沒事就會想盡辦法讓你把電腦的東西往雲端上傳,不知不覺你的雲端就又滿了 ;所以在點擊任何彈跳視窗前請務必讀取內容再按下確認 )
關於這一點的話呢 Google 的雲端空間是不需要下載到電腦本地,就可以瀏覽到網路上所有資料。所以我可以在離線的狀態下,觀看 Google 網路上所有的資料夾、以及不同資料夾裡面的檔案。在這一點來說,amazon drive 的經驗就不是很好,他們在手機 app 與裝置之間的瀏覽體驗很差,曾經重刷了好幾次,但看都無法同步、觀看。
在我目前的使用經驗下 Apple 的 iCloud 只租用最小的空間額度 50 G 應該就非常夠用了,主要同步的內容還是以手機 App 的資料為主,個人是不會把照片跟影片上傳雲端同步的人,主要同步的資料還是以 Pages / Numbers 等文書資料為主。
感謝您的閱讀與分享
好的,以上就是我截至 2020 年的網路雲端硬碟使用心得,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我個人使用雲端硬碟的方法,也許可以到Podcast 搜尋 “狐狸先生的腦內雞湯 ” 聽到一些語音版本的補充~
註:題外話,早年的 DropBox 有分享獎勵機制,透過網路大家的推薦,也獲得了 19 GB 的免費空間,目前是拿來同步部分還有支援 DropBox 同步功能的 App。


近期留言